首页 > 快讯  >  正文
两岸大学生携手演绎:“六尺巷”的故事如何搬上话剧舞台?
2023-08-04 16:23:22 来源:澎湃新闻

“我在台湾是学表演的,这次和大陆的同学一起参演话剧《六尺巷》,我们在交流中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已经第三次到访大陆的台湾师范大学学生刘云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相关资料图)

近日,在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联合组织下,来自台湾地区13所高校的“00后”大学生跨越海峡,他们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同龄人一起,在浙江义乌横店影视城开启了“星连心两岸研学•中华文化探索之旅”。两岸青年共同参访横店历代建筑、观看展演、学习戏剧表演及诗词朗诵、接受专业声乐训练,并成功将“六尺巷”的故事搬上了话剧舞台……

话剧《六尺巷》剧照。 本文图片 星云文化教育基金会提供剧本改编位于安徽桐城西南的“六尺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被“和”字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一条普通的古巷,却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宽容、谦让、和谐的精神。

据史料记载,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桐城人张英(清代名臣张廷玉的父亲)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

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的故事从此成为一段佳话。

在这次活动中,将“六尺巷”的故事搬上话剧舞台其实源自一次机缘巧合。

今年4月,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静之在安徽参加一场公益活动,晚宴时她观看了当地艺术家献上的黄梅戏《六尺巷》演出。以戏曲的形式重温这个从小听到大的故事,让张静之很受触动。

“六尺巷典故中蕴含的谦让、和睦的传统美德正好契合我们这次两岸交流活动的主题。”张静之受到了启发,她决定让两岸的学生共同在舞台上演绎“六尺巷”的故事。

考虑到短时间内学习黄梅戏有较大难度,活动联合主办方北京师范大学方面很快组建了导演创作组,着手对《六尺巷》进行剧本改编和二次创作。

“要改为话剧我特别关注两个地方,一是语言习惯的用法,戏曲的语言讲究音律韵致,而话剧的语言更注重表达准确,符合人物身份。二是合理性,之前的剧本大约是半小时的,改成话剧以后在时长缩短的情况下要保证故事发展的合理、可信、动人。”话剧《六尺巷》导演、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拓璐告诉澎湃新闻。

在拓璐看来,“六尺巷”讲述一个放下成见和个人得失、彼此谦让为公的故事,这种美好的情感大家都会有共鸣,小到日常的细枝末节,大到民族情感,都有一个这种大与小的关系。舍小我为大我,所以它是一个疏导情感、开阔胸襟、提高个人品格的故事。两岸学生协作互助,一起呈现这出剧目,共同体验和传达这种情感,将古与今、你与我建立了一种有效的连接,通过表演把这种连接传递出去,是一次很有意义的行为。

两岸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剧本围读。一提起“六尺巷”,很多人立刻会想到张英的那封家书。矛盾激烈时,这封家书解开了所有难题。而吴家人也放下了芥蒂,亦退后三尺。进行剧本创作时拓璐意识到,这一转折在戏曲中非常重要。但改编为话剧后如果剧中的主人公是因为家书才转变态度,那么主人公主还是服从于一种权力和道德,必须要让人物基于主观能动性而转变。因此她决定让这首诗成为两家矛盾和解的一个注脚,在人物达成和解之后再出现这首诗,着重表现转变的经过。

为了让并非专业演员出身的孩子们在舞台呈现上找到一个适合自身的表演方式,导演组还在剧本中放大了其中的喜剧夸张元素,并在戏中戏设计、背景音乐处理、情节细节调度等方面增加了“现代”元素,努力拉近观众和演员的距离,以此帮助非科班出身的学生比较好地找到一些夸张人物表演的支点。

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导演创作组召开了多次线上和线下的会议,几度调整和推翻剧本。直到两岸学生在横店集结报到后,才确定了最终的剧本。

紧张排练

剧本定下来了,可留给同学们磨合、排练的时间却只有五天。

按照本次活动的安排,每天上午,同学们在横店影视城里进行参观、研学。拓璐和导演助理李紫涵就利用下午时间带领同学们进行剧本围读和排练,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并理解《六尺巷》的精神内涵和情感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拓璐发现,虽然之前有的台湾同学并没有听过“六尺巷”的故事,但他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却有着非常不错的理解基础。“我们这次活动还安排了两岸学生‘共读一首诗’的活动,很多台湾学生选择的是屈原、李白的诗,他们的国学基础都是不错的。”拓璐说。

两岸学生在横店影视城进行研学体验。作为这次交流活动汇报演出中的压轴部分,经过剧本围读和试戏选拔,导演组最终决定由北京师范大学的沈烁今(剧中饰演县太爷)、王乐(剧中饰演张家少夫人秀秀)和来自台湾师范大学的刘云(剧中饰演吴太太)担当话剧《六尺巷》的主演。“刚见面时大家还不熟悉,需要进行团队破冰。这次活动行程安排也扎实紧凑,留给我们排练的时间其实非常有限。”沈烁今告诉记者,剧组有4位大陆同学和5位台湾同学,大家基本上也都是第一次参与话剧表演。排练中两岸的同学会互相分享自己生活的经验,在剧本之上,大家还融入了各自的性格特点,让人物变得更加鲜活。这种文化、思想、精神上的碰撞是最吸引他的地方。更让他觉得难能可贵的是,虽然相隔海峡、来自不同的学校,但大家非常团结,团队在排练过程中一直没有出现过负面的情绪和状态。

参加活动的两岸学生合影。登上舞台最终的汇报演出如期而至。

因为紧张,饰演县太爷的沈烁今漏掉了一段台词。饰演吴太太的刘云发现后及时给了他提示,沈烁今意识到后也进行了圆场,很快就调整回了正常剧情节奏。

县太爷剧照(沈烁今饰演)。这一演出中的“小插曲”,并没有影响最终的演出效果。“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其实是我们在短期之内培养的默契。”沈烁今希望,两岸学生表演的这部话剧呈现的不只是一种教育意义,也能让观众感受到演员们努力烘托的美好氛围。

六尺巷的“宽”并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这一点,参演的两岸同学们也有了直观的体悟。

刘云告诉记者,自己在剧中饰演的吴太太原本是个跋扈的角色,但因为其他角色的谦让、包容使其也受到了触动。

“是我的对家(张家少夫人秀秀)给了我台阶下,县太爷的开导也化解了当时的尴尬。我暂时收起了跋扈的个性,开始和秀秀回忆起两家睦邻友好的往事,从嚣张转变为礼让。”刘云说。

导演助理李紫涵给予了参演学生高度评价,她表示这次参演成员大都未经过舞台的专业表演训练。但他们全力完成了老师交代的任务,也贡献了很多想法和思路,帮助话剧最终圆满呈现。

激发共鸣

从六尺巷,走出天地宽。

“大陆的大学生蛮有想法与行动力的。我觉得台湾的同学需要培养自己更广阔的眼界,希望这样的跨越海峡的文化交流机会可以越来越多。”台湾铭传大学学生卓家孺对澎湃新闻表示,“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人们,搁置争议、求同存异,也一定会有利于两岸和平发展。他希望两岸青年有更多彼此了解和信任的契机,促进文化交流和认同。

沈烁今告诉记者,台湾同学性格更加包容开朗,对于生活的态度也特别乐观积极,是值得大陆同学学习的。

出生于2002年的刘云,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告诉澎湃新闻,自己的爷爷是江苏人,除了来大陆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她还非常期待有机会多来大陆走走,去更多的城市探寻中华文化的魅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张吾龙表示,这次两岸研学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活动设计的内容也让学员们相互认识和了解对方,五天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希望同学们在这次行走中提升“给予”的能力,为自己的成就做好准备。

作为未来的书写者,青年是两岸突破交流瓶颈的机遇。参加活动的两岸学生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几乎都提到了七月大陆高校师生团赴台湾访问的消息。

疫情之后,两岸青年交流重新热络,越来越多的两岸青年在各类交流参访活动中增长见闻、拓宽眼界,与同龄人分享心得、共植友谊。

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静之表示,不同于以往交流活动的单纯参观、访问,这次以中华文化为纽带的横店之行突出了两岸学生的合作,通过艺术体验与共创,分享彼此的生活和学习经历,也探讨对未来的憧憬与计划,更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期待“星连心”两岸研学活动的持续举办,让友谊之光在两岸大学生之间永远闪耀。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标签:

精彩放送